您的位置 首页 知识

楚雄州双柏彝族 楚雄双柏:人与自然 “笙笙”不息 楚雄彝族自治州双柏县

楚雄州双柏彝族 楚雄双柏:人与自然 “笙笙”不息 楚雄彝族自治州双柏县

  光影交替中,彝家人敲着鼓、跳着舞……3月8日晚,以“哀牢秘境 虎凤呈祥”为主题的楚雄彝族自治州双柏县2025年虎文化节盛典演出在查姆文化广场举行。演出以《虎舞哀牢》热诚开场,伴随古朴庄严的音乐,彝族传统舞蹈“老虎笙”与“大锣笙”,通过奔放的舞姿演绎出“老虎出山”“老虎播种”等场景,营造出“百虎啸山河”的壮观场面,使观众仿佛沉浸于古老而神秘的彝族文化之中,深刻体验到虎文化的非凡魅力与深邃内涵。

  当天然韵律与民族风情交织,歌舞《绿羽仙踪》《盛世虎乡》、歌曲《越鸟南飞》,将大天然的精灵带到舞台之上,仿佛看到在广袤的哀牢山间,绿孔雀在翩翩起舞,给观众带来了一场充满神秘与激情的文化盛宴。

表演者用颜料在身体上画出老虎的眼睛、胡须与斑纹 供图

  双柏县地处哀牢山民族级天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域,在彝语中,哀牢山意指“虎豹出没的地方”,千百年来,人与天然在这里和谐共生。当生态环境影响文化的同时,文化也在保护生态环境。彝族人对于动物、植物、天然的崇拜和敬畏,使他们一直遵循着人与天然和谐共生的法则,数千年来保护着自己生存、居住的环境,这种取之于天然、依赖于天然的生存方式,也使得他们更懂得感恩,以深深的敬意来感动大天然赋予自己的一切。

  在与天然环境、民风民俗深度融合的经过中,“老虎笙”与“小豹子笙”“大锣笙”形成了双柏独具特色的“三笙文化”,双柏县法脿镇小麦地冲村也成为了彝族老虎笙的发源地。2009年,双柏县和法脿镇分别被民族文化和旅游部命名为“中国虎文化之乡”和“彝族老虎笙之乡”。2008年6月,彝族老虎笙被列入民族级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。

双柏县法脿镇被称为“彝族老虎笙之乡” 供图

  这种古朴、神奇、原生态的彝族传统舞蹈,被中外学者称为彝族古傩仪的“珍存”和中国彝族虎文化的“活化石”。“老虎笙”的传承人苗从波说:“彝族祖祖辈辈都跳‘笙’,除了我们村跳‘老虎笙’,还有别的村子跳‘小豹子笙’‘大锣笙’,这些舞蹈中,承载着我们彝族的历史文化和原始记忆,也正是由于跳笙,我们每年都欢聚一堂,越来越团结、友爱、勤奋、勇气,因此我们更要弘扬传统文化,传承‘三笙文化’。”

老虎笙有模仿老虎生活习性的12套虎舞和表现人类生产、劳动的一系列舞蹈 供图

  时至今日,跳笙不仅是当地人祈福的方式,更成为一种有活力的文化现象,承载着民族文化的流传。在数千年的繁衍生息中,当地人进修与天然和谐共生的技巧,并用节日的形式传承至今。每逢“虎文化节”,村民们和外地游客都会聚集在一起跳“三笙”过节,在展示“三笙”文化的同时,也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进修、传承非遗。

  自2007年首届虎文化节成功举办以来,虎文化节已经成为双柏对外展示的重要平台,通过打造节庆品牌,有力助推了全县经济进步,全面彰显“虎文化之乡”“绿孔雀之乡”品牌形象。双柏县将以此次彝族虎文化节为契机,立足双柏丰富的非物质文化和民族文化资源优势,充分借助外力外智,不断丰富与创新节日活动内容,全力打造虎文化节“升级版”,最大限度挖掘、传承、保护、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彝族查姆文化。

  云南网记者王琳通讯员杨晶晶谢顺畅

来源:云南网


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