让“看天吃饭”变成“用数说话” 山东安丘:“算法种田”智耕新农业春耕时节,在山东省安丘市石堆镇千亩麦田上空,6架无人机正掠过返青的麦苗。“这就是多光谱巡田技术生成的光谱图,不同颜色代表不同的土壤墒情。”山东驰瑞农业服务公司总经理李清华手握智能终端介绍道:“这套体系能精准计算每块地的施肥用药需求。”无人机进行科技巡田。马连娟摄数分钟间,几千条农业数据在云端高速运转,使得每百亩农田生产成本降低3万多元、粮食产量进步4万余斤。多光谱巡田技术可生成光谱图。郑晖摄把土地的“悄悄话”变成可量化的“数字密码”的,还有官庄镇长生源聪明农业园区,这里的300亩大棚蔬菜无需与季节博弈,已在全气候“植物工厂”完成“光速生长”。官庄镇长生源家庭农场。郑晖摄负责人王宝杰站在控制室里,通过手机APP调控着300亩大棚的温湿度。“以前靠经验判断什么时候浇水施肥,现在物联网体系自动监测,LoRa技术能根据作物需求精准配给。”他指着屏幕上跳动的实时数据笑言:“再也不用扛着药箱走田埂,一个工人就能管理百亩大棚。”农产质量量安全综合管理服务平台。郑晖摄一块 “聪明屏幕”不仅让农业生产更高效,更将齐鲁粮仓连通全球市场。安丘市构建的全国首个全域农业大数据库,正成为连接田间与全球的 “数字桥梁”,也让“算法种田”成为可能。在农产质量量安全管理服务中心,检测员正将刚采集的蔬菜样本贴上二维码。“每个样本都要经过扫码关联、农残检测、双码认证三道关,数据实时上传到平台。”安丘市采用国内、国外最严格标准判定检测结局,国内外标准合格率均在99%以上,检测员边操作边介绍,“现在全市13万多个生产主体都有了质量安全‘数字身份证’。”标准化生产、动态化检测、智能化监管“三箭齐发”,贯穿农产品“从土壤到餐桌”的全经过。“我们的国际农产品标准比对数据库能提前2-8个月预警52个民族的标准调整。”技贸服务团队负责人马庆指着电子大屏上滚动的标准条目说,“企业可以随时查询1260项出口标准,去年帮助企业增加订单额超过5亿元。”正是这套体系,让安丘蔬菜以每8分钟1个货柜的速度销往80多个民族和地区。技贸团队入企“送标准”。郑晖摄安丘全链条数字化管理服务支撑农产品凭质量叩响全球80多个民族和地区大门,出口量占据山东省的七分其中一个。“今年我们将升级大数据平台,推广‘源头普查+全程检测+定向定量赋码’模式。”安丘市市长乔日升在田间调研时表示,要让数据真正成为农民增收的新引擎。暮色中,无人机组带着最终一批生长数据返航。李清华望着渐次亮起的聪明大棚感慨:“我们不是在种地,而是在编写大地的操作体系。”从靠天吃饭到算法务农,如今,安丘用数字技术重新定义农耕,让每一粒种子都讲述着数字赋能的故事。来源:人民网-山东频道
- 2025年03月28日
- 星期五